开分9.0,你永远可以相信总台的文化节目!_全球速讯

深度文娱   2023-01-28 08:37:22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月24日大年初三晚八点,由总台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舞台上,响起了穿越千年的《诗经》吟诵之声,先民们劳作、宴饮和生活的场景顿时变得如此可感可触。

最新一期节目播出当晚,微博话题#中国人的浪漫都在诗经里了##诗经里哪句话最让你心动#等话题就轮番登顶要闻榜TOP1。回顾从2021年大年初一第一季开播,到2023年大年初三持续上新,《典籍里的中国》逐渐成为一道春节特供文化大餐,第二季更是斩获豆瓣评分9.0的开分佳绩。凭借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表达形式,《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走近大众、深入群众,在万物正欲复苏的新春,又何尝不是展现出绵延中华文明鲜活的精神力量。


(资料图片)

宝藏选材,借灵魂人物为古今牵线

正如选材备材是做好一道美味佳肴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华历史典籍浩如烟海,选择哪些典籍、与典籍有关的哪些事件和人物、典籍中的哪些代表性段落,也是制作团队需要费心琢磨和考量的内容。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中,节目就将《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搬上舞台,以极具观赏性的戏剧形式进行重新演绎,不仅激活了文字中承载的民族情感和集体情感,也再次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认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视角。

第二季对历史典籍的选用则同样别出心裁,如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体现先秦礼制的儒家经典《礼记》以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等。这些典籍的特殊之处,不仅源于其在各自领域内的开创性,更在于其内容对中华文化元素、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全方位呈现。

为充分挖掘文本中最具概括性,又能充分展现精神内核的故事,《典籍里的中国》每期节目都选取了能串联起典籍核心内容的灵魂人物作为“主料”,再根据其生平进行二次加工,创作出传递当代价值寄托的戏剧作品。

例如,第二季第三期将东汉经学大家郑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礼记》紧密融合,这也让“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有些出乎意料:“我以为会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视角演绎《礼记》,没想到是以一个注者的视角来看待这部典籍。”而郑玄与儿子郑益感人至深的父子情,也令无数网友为之落泪。

此外,与《永乐大典》相关的“布衣都总裁”陈济,与《汉书》相关的中国第一位修撰正史的女史家班昭,以及护《诗》、注《诗》、传《诗》的《诗经》传承人毛亨、毛苌,都是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得以再现的历史人物。可以看出,节目并未将创作视角局限于典籍作者,而是带着创新性的解读,聚焦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有对话感的角色,实现节目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的有效融合。

绝妙“加工”,以创新升级为典籍添味

只有优秀的掌勺人和精湛的加工方式,才能让宝藏原料发挥出“爆炸式”的感官刺激。为此,《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延续了“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表达方式,在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和舞美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全面展现中华历史典籍之美。

一方面,在舞台视觉效果方面,每期节目开场都特意通过后期特效带出一段仪式感的书目展示,重点突出珍贵典籍文物的特性。在戏剧表演环节,绿幕拍摄等影视创作手法也被运用进来,使表演环节更具故事性和观赏性。例如,第二季第一期陈济在湖边“悟道”、拜别恩师父亲等场景中,几分钟的画面就运用了电影级虚拟特效技术等科技手段,极大扩充了舞台边界和表演范围,令不少网友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对话感”贯穿于节目的整个制作架构,空间与空间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处处可见创作团队在节奏把控上的巧思。

除了设置专家组品读间,《典籍里的中国》还设置了戏剧演员的观访间。例如第二季第四期节目中,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银琴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任钊,与主持人王嘉宁对话《诗经》来源和意义时,戏剧演员可以在观访间同步观看专家组对典籍的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而当舞台上进行戏剧表演时,专家组和观众们又能在屏幕内外共同观赏,实现两个创作空间的对话。

品读专家组、戏剧表演者,以及作为“现代读书人”的撒贝宁,则实现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专家组的解读,让观众不仅能从专业的角度了解历史典籍的成书背景,还能更精准获悉节目选择戏剧创作主角时的出发点。戏剧创作者可以借助角色身份,完成极具浪漫色彩的古今对话。而“现代读书人”这一固定人物,则始终带领着观众的目光,在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自在游走。

借助各人物之间的沟通,优秀且凝练的历史典籍文本,与节目结合当代文化需求创作出的戏剧文本,共同实现了跨越古今的文本对话。第二季第一期中,演员段奕宏一气呵成地演绎了陈济立志、悟道、修书的人生历程,而这段对《永乐大典》编纂者的生动再现,实际是对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坚守中华文化、护佑中华文脉的致敬,有效融合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

诚邀品鉴,用接续创作为时代作答

聚焦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典籍,根据当下价值表达和时代呼唤进行创作,《典籍里的中国》最终“加工”成果如何,还得看广大观众群体的反馈。回顾第一季开播以来收获的各类反响,节目两季传承通过持续创新,日渐累积了独树一帜的影响力和业内外认可,为“是以中国”继续作答。

截至目前,节目第二季在微博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近15亿,主话题#典籍里的中国#阅读量累计超过17.7亿,全网热搜超110个,累计超千个主流蓝V及文化、历史、娱乐、影视等领域大V主动传播并跟踪报道,微博端累计覆盖人次近30亿。第二季播出至今,全平台播放量达8.4亿次,让典籍“活”在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心中。

表演舞台上,对角色故事进行重新诠释的青年演员们,就在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典籍文字的魅力和感染力。例如,第二季第二期演绎《汉书》故事时,演员万茜扮演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班昭。在谈到角色理解时,她谈到班昭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一代大家:“这股气度是非常了不起的!”

除了舞台表演,节目还拓展了与观众互动的渠道。在“典亮光明”小剧场环节,主持人、演员等轮番上场,对网友提出的典籍知识疑问进行在线解答。例如,“古代当驸马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啥三国演义人名大多是两个字?”“古人喜欢吃烧烤吗?”“古人会置办什么年货呢?”有趣又实用的互动答疑,让典籍也变得离大众更近了。

节目第二季的升级创新,也收获了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在豆瓣热评中,有网友写道:“专家解读更详尽了,场景打造上运用了更多影视化手段。”“别出心裁以班昭的女性视角讲述班氏两代人接续撰写《汉书》的故事,是女性的力量,也是传承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更有微博网友透露,家中的小孩在看到班昭回忆哥哥、父亲的场景时嚎啕大哭,与典籍故事和戏剧内容高度共情。

而结合先民们宴饮、劳作、生活等多个场景的第四期《诗经》,则成为了观众心里一道独特的春节文化大餐。

近年来,无论是《典籍里的中国》,还是《古韵新声》《山水间的家》等原创佳作,总台综合频道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感悟时代激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开掘创作题材,相继献上一场场文化的“饕餮盛宴”。这也体现出总台正在用“思想+艺术+技术”的力量推动形成“满屏皆精品”的生动局面,加快推进全链条、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