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大数据,调查研究可以省力了?|环球观焦点

百度新闻   2023-05-11 11:12:34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笔者在家乡的热门景点遇到一位派出所所长朋友,调侃起来:“现在不是都在指挥中心里‘眼观六路’、运筹帷幄了吗,怎么还来现场人挤人啊?”

“大屏幕当然要看,但现场也要来,毕竟有的东西大屏幕看不到。”他解释道,有先进设备帮助可以纵观全局,快速分析决策,来到现场则更能第一时间了解游客个体需求,做出更优决策,“坐在数据大屏背后,怎么会知道有旅客半途不想排队了却进退两难呢?怎么会知道有人在队伍里挤了一个钟头却没法上厕所呢?”


【资料图】

正如这位一线干部所言,如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包括城市治理在内的各项工作带来不少助力,大大提高了效率,减轻了一线人员负担。在当下全党正在持续推进的大兴调查研究工作中亦是如此。

比如,上海不少区和街镇如今都在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开发和使用各种功能,发现城市运行和市民日常生活中实时存在的各类问题,大到城市交通的运行状况,小到桥梁道路上出现细微裂缝,都可以借助各种传感器和系统分析得以掌握。

技术支持下,管理者可以更好调动资源、协同应对,有效追踪问题解决的进度,从而推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

不过同样地,在调查研究中也有不少工作不能仅靠技术来完成。不管是怎样的先进技术都还只是工具,把所有的工作交给机器、交给网络、交给大数据,显然还远远不够。

许多人或许都有类似的体会:如今线上消费有问题想要咨询客服,要找到真人解答问题颇不容易。所谓的在线智能客服尽管可以快速应对一些基础咨询,却往往很难准确理解和处理一些个性化问题,“沟通”半天答非所问,想要接通人工客服则需要经历漫长等待,不仅效率低,用户体验也很差。

“书面报告也可以看,但是这跟自己亲身的调查是不相同的。”毛泽东同志曾在1961年如此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这个道理放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上同样适用。数字化虽好,也要警惕对技术的运用异化为新形态的“报材料”式调研。

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增进感情的重要手段,数据报表、实况影像甚至是网络留言,还远远不能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许多真问题往往还藏在那些大数据无法反映的个性化问题和需求里,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发现。说白了,如果只是坐在屏幕前操作设备,空有数据却不懂处理分析,只看见现象却不知处置预判,光盯着具体问题却不能归纳症结,终归还是没有将调查研究落到实处。

前些年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时曾有一句流行的口号:用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群众要少“跑路”,但从事调查研究时的干部不能少“跑腿”。技术代替了人力,并不意味着党员干部就可以在办公室里省省力,可以“躺平”。当数字化转型推动许多治理问题由人力密集向人机交互转变、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广大党员干部们更应当多问问自己:手头还有哪些工作是大数据替代不了的?如何用好这些数字化手段提升工作的实效?要让那些各有所长的“神兵利器”物尽其用、大显身手,更需要使用者自身也不断提高武艺。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数据不能替代脚印。有大数据解放出宝贵的人力资源,广大干部们才更应该多去基层一线跑跑腿,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真正俯下身、迈开腿、张开嘴、开动脑,切切实实做到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本文作者:吴頔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