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四书”?

北京日报   2023-08-08 19:57:53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季云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资料图)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的说法自南宋理学家朱熹始,他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分章断句,进行注解,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三字经》首先告诉孩子:《论语》这部书,一共二十篇。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们,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来记载孔子一生的重要言论。《孟子》这部书里分七篇,它的内容主要是宣扬道德和仁义。

《论语》和《孟子》都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是我们国家成为礼仪之邦的基石。

《论语》是最基本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历史上对整个社会、对个体人生都影响极大的经典之一。它的内容以“仁”为核心,教人学习如何处世,如何做有道德的人。

孟子约晚于孔子一百年出生,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称他为“亚圣”。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有所发展。

为什么宋儒提倡孩子读孔子嘉言?钱穆《孔子传》序言里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现摘要转述: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凡属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

宋代儒学复兴,乃始于孔子生平志业之重要性获得正确之衡定。学与教为先,而政治次之,著述乃其余事。

故五经之上,更重四书,以孟子继孔子而并称,代替了汉唐时代以孔子继周公而齐称之旧规。此不得不谓宋儒阐扬孔子精神之一大贡献。果欲复兴中国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目前当务之急。

本来汉代是独尊儒术的,但东汉以后,儒家的经学好像走进了死胡同,尤其经历了魏晋乱世以后,文化阵地似乎被渐次兴起的佛、道占领了。

一晃过去了几百年,到了宋代,儒家觉醒了,想把这块失去的阵地夺回来。于是,四书横空出世了。宋儒重振儒学,重点就是要重新阐扬孔子的自学精神和教育精神。

复兴中国文化,得先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孔子生平最重视的是两件事情:自学与教人,所以抓教育是当务之急;孔子的圣言义理深邃,读的人需要有学问基础,“苟非自具学问基础”,纵使亲身听孔子讲课,也是理解不透的,所以,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儿童道德启蒙。

于是,四书之后,《三字经》也出世了。宋儒重振儒学文化是从启蒙开始的。它让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着孔子,读着孟子,大声朗读三个字的句子,念得字字响亮,念得终生不忘。

接下来,《三字经》继续说四书:《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子思何许人?子思是孔鲤的儿子,是孔子的嫡孙。名孔伋,字子思。子思大约生于公元前483年,很长寿,活了82岁。

子思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曾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中庸》在《礼记》中本来排次靠后,并不怎么起眼,倒是佛教徒最先注意到它的。佛教徒认为:《中庸》的风格比较玄奥,“挖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魏晋时的佛教徒就有给《中庸》作注疏的,他们感觉在儒家经典里找到了某种共同语言。

宋儒认识到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危机,决心自己来对儒家经典进行开发,返古开新,重振儒学。

“中”指没有偏差;“庸”意为永恒不变。中庸之道,就是处理问题不走极端,在儒家学者看来,中庸是最高的原则。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庸实质是搞折衷调和,不坚持原则,但赞成这种看法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事实上,实行中庸的难处在于判定什么是偏,什么是不偏,所以孔子才会说:中庸之为德也,其志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达到极致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大学》的作者是谁?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宋儒重振儒学时,对经典的归属也作了整理,强烈地把著作权归到曾参身上,因为曾参是孔子的学生。这样,四书的作者都认定后,也就等于确立了儒学最早的传承谱系。

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部分分成了“经”与“传”两部分,认为其中的“经”是曾参记述孔子的话,“传”是曾参门人记述的曾参的话。

当然也有学者反对这个观点。比如,章太炎先生就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写了一篇《征信论》,他不信曾参是《大学》的作者,也不认为子思是曾参的学生。于是,他所修订的《三字经》是这样写的:

中庸者,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学之程,

自修齐,至治平。

《大学》的作者是谁先搁下,它提出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一经问世,便引起极大关注。

《大学》提供了一套完整而简明的自我修炼流程,怎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都在这篇只有1000多字的短文中充分表达出来,作为“初学入德之门”书,真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