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乡音(随笔)

齐鲁壹点   2023-04-14 09:32:40

文/李固国 图片/李固国

“豆腐嘞,卖豆腐嘞……”熟悉的乡音又在耳畔响起。

那个卖豆腐的汉子,四十多岁,长得黑黝黝的,中等个头,习惯穿一身耐脏的黑色衣服,手指短而粗糙,一看就是个力气人。他的声音,浑厚高亢,回荡在大街上空,流进各个小胡同,挤进每家每户庭院里。


(资料图)

卖豆腐的汉子姓罗,都叫他老罗,按说年龄不大,也和“老”字连在一块,凸显大家对他的尊重。老罗也怕“扰民”,喊几声,让大家知道他来就行了。然后,他习惯把三轮车停在老槐树下,等待顾客。

这儿也是村里的中心位置,总有人有事没事到这里唠嗑,既然老罗来了,可不能冷落了人家,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和他搭讪起来。隔三差五到村里卖豆腐,彼此都熟了,谁啥性格,为人怎样,心里都明白着呢。

老罗手头麻利着呢,说着话,也不耽误卖豆腐。本来,秤已经够高的了,人家要的是回头客,还再加点儿豆腐。

“赊小鸡、赊小鸭……”卖小鸡的老宋来了。同样的话,从人家嘴里喊出来,就显得抑扬顿挫,显得有韵味。老宋很注重自身形象,别看上了年纪,头发梳的整整齐齐,衣服也是板板正正、干干净净,再加上脸蛋白皙,怎么看都像个国家干部。

老宋也不知是哪个村的,仅仅春天来两三次,时间一长,也在村里混熟了,碰见了人,说不定还能叫上对方的名字,热情地打个招呼。他想着把村里市场给垄断了,服务态度也就不说了,连价格也压到最低。

他也是到村里的中心位置,也就是那棵老槐树下,停下脚蹬三轮,用“围子”围几个圆圈,把小鸡小鸭放在里面,让村民挑选。不管个头大小,按“个数”卖,可随便挑。

不过,老宋有点陶醉自己的声音,本来人已经围过来了,还是扯着嗓子喊几句,就怕漏掉了哪个顾客似的。村里树多,他的声音从村外树林里传过来回响,竟然有唱戏的味道。

老宋做生意坚持底线,不还价,看着哪只小鸡、小鸭精神状态不好,根本不会出手。在原则问题上,不是钱的问题,他看重的是信誉,想着在这里把生意一直做下去。

“磨剪子、磨菜刀、修理洋锁配钥匙……”张老头年龄大了,嗓门高不上去,发音也不清楚。他长相有点猥琐,说话嘴兜不住风,喊了一阵子,别人还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等到看清他自行车上带的家什,才知道怎么回事。

说他是老头,只是看着显老,实际年龄也就是五十出头。他和老罗、老宋不同,喜欢钻胡同,在顾客家门口摆地摊,干完这家,再换个地方。干着活,还不忘记给人家讨水喝,一上午活没干多少,倒喝了不少水。

为人上,老张不怎么实在,都是配钥匙,在这个胡同这个价,到了那个胡同却是另一个价,明明是一样的,却说钥匙料子不同。不过这年头,走乡串户干这活的少了,有时候,除了让他干,还真的找不到第二个人。

不过,老张对老宋、老罗总是不怎么满意,都是做生意的,为什么他们的口碑好呢!这个人心眼小,甚至想着给人家找个“花边新闻”,可彼此不知道底细,也就算了,反正看人家的时候,眼睛总是酸溜溜的。

时光漫流,村里的住家越来越少了。老张最先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渐渐地老宋也没了生意,只剩下老罗猴年马月来一趟,说自己身子骨不行了,孩子不喜欢这个,看样子手艺要失传了。

时至今日,只剩下他们的吆喝声,融进了乡音。

壹点号李固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